读书十年:关于读书的目标,习惯,和书评

最近在理这几年的读书经历。说起来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,在豆瓣标记了大概有400多本书。过去十年也陆陆续续写过一些书评,不会去发表,不会很功利的去拿给别人看,只是有感而发。自己建了博客之后,也写了很多书评类博文。

1000本书

我其实有一个不太坚定但是觉得很想尝试的目标,读1000本书,并且在豆瓣标记。1000本的指标来源于V的分析,读1000本精选的书,差不多是可以读到这个世界的精华。

人生总是会希望达成一些有成就的事情,但如何环境所迫,现实生活中确实是碌碌无为,那读完1000本书,是不是真的人生会发生改变呢。

因为你会听到所有的励志故事,那些厉害的人,如何保持很好的读书习惯。

“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(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)没有不每天阅读的——没有,一个都没有。沃伦读书之多,我读书之多,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。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。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。” —— 查理·芒格

读书给人带来的智慧也总是令人向往。对之前读过的一篇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印象深刻,关于一个赌注,一个人被关了10年,读了很多书,十年之后,快赌赢的时候,他预测到对手的契约,提前逃走,放弃了赌注。

从可实现性来说,假如一周读1本书,那一个月可以读4本书,一年的话也是可以读接近50本书。离1000本书,还有10年。作为一种外在指标,只要坚持,几乎可达成,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能内化成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
读书的习惯

纸质书和电子书

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沉迷于电子书的美好,也立志放弃沉重,积灰,难收拾的纸质书。年轻的时候过几年就会换一个地方,每搬一次家,就需要处理书籍。扔掉或者卖掉。
印象最深是大学毕业,回家的旅途中,箱子超重,要加很贵的费用。当场打开箱子,扔掉好几本书。无论是KINDLE,还是PAD,其实都是书籍存储和阅读的利器。

而最近几年,又开始疯狂买纸质书。主要是被阳老师安利,他鼓励大家一箱一箱批量买书,一方面纸质书是稀缺的文化资产,另一方面大脑更偏爱纸质书。所以去年十一把家里书柜的老书清理掉一大批,然后开始在各大购物节日批量屯书。也不是没有烦恼,作为处女座和断舍离的信奉者,我是觉得之后不怎么会二刷的书就应该处理掉的。

随手带书

去年,启动了语音写作的项目。其实为了有料可以说,我也养成随身要带两本书的习惯。为什么不是一本是两本,因为不同类型的书可以激发思考。

老实说,并不会一定完整读完,或者都不一定会打开。但是书籍放在那边就是一个思考的启动器。

写卡片和书评

1000本书的目标理想可达成,但是也会成为焦虑来源。怎么样叫读一本书了,一目十行,把每一页全翻完吗?过去为追求这个阅读量,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,别人觉得牛的书,就会去看,看完觉得有一些收获,以前也会做一些笔记,但是这些收获和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,性价比越来越低。中年人已经多少没有可以不计成本的投入了。

写笔记都不是什么努力的方式,因为还是摘下来的是别人的东西,认知加工浅,比较难内化成自己的知识。

关键点是书中的信息区对话,去提问,预测答案,再验证自己的思考是不是对,然后再从书里,看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在哪里。

这个过程,写卡片和书评更重要。卡片不同于笔记,一般笔记只是摘抄,或者自己的观点。卡片是自己的认知,基于原文本的深度加工。卡片对于知识类的内容,更为重要。

如何通过卡片完成书评,之前的博客也写过一篇作为案例:卡片读写实践:以读《成长型思维训练》为例

感怀和成长

读书或许就是有两面,一面是感发,一面是新知。

感发,即有感而发,看到叶嘉莹讲诗词的时候,提到这种诗词赏析方法。看别人的事,与之有共鸣。这个在成长的阶段,很容易有这种体验,自己的种种问题,在各种书中,会在一句话,一段话,一个主题,一个角色中代入,从而找到某种启发。

年轻时候我写过好几篇类似书评,比如约翰克里斯多夫,我已经忘记这本书写了什么故事,但是读完后激动的心情我还是能从过去自己的字里行间感受到。

比如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困惑,比如说《邮箱里的灯光》还有还有《拣尽寒枝》。一路走过来,自己判断力不强的时候,很多书都觉得耳目一新,有时候心里也会有光被点亮,有时候也会误入歧途,被一些奇怪的想法吸引。

回头看这些书评,其实是弱的,感发只是感想,脱离于著作本身,他不会对作品本身有严谨,成体系的分析,对于其他人来说也只是一种探讨和交流,它并不是一种求知向的读书,而是一种寻求共鸣,求答疑解惑的读书。

心智程序的安装和升级

另外一种读书方式,是很结果导向的,就是读过的书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资本。这个方面,可以参考很能秀知识储备的男生,他们会急迫表现自己。我只是习惯自我满足,抒发感想,社交场合中的我更多是倾听者。

这个不仅仅是性格差异,也会演化为能力差异。有压力去表现,就会需要对这个东西有强总结和提炼,把它内化,并强力输出。在这种压力下,书籍很被压榨成养分和养料,加工成能量补充剂。

就像之前看到台湾的下说自己会买2本,切一本。阳老师则是卡片大法,经过浓缩的卡片,然后卡片经过有技巧的拼接,撰文辉煌无比。

我去尝试卡片大法写书评,也是屡试不爽。文章的信息量提升,结构更清晰,而且后续也有迭代优化的空间。而且输出确实是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,用创作驱逐过量信息带来的焦虑。

这个过程,类似给自己的心智程序加软件,或者给已有的软件巩固,丰富特性,优化知识结构。软件安装之后,才能完成运行。这是一种偏理性,偏实用导向的读书方式。

比如说我最近写的《超越智商》:导读的导读,理性让人聪明并幸福,还有之前写过的成长型思维训练:实用的思维训练指南都是属于这一类。

生活的选择

1000本书,这个目标的达成,可能会给我带来巨大的虚荣感。但是不是读完真的有意义?

所以我也希望自己去整理自己的看的书,写自己看书的故事和收获,写自己看书获得的心智程序,让那些好的特性,更稳定在自己身上运行。

负责的网络世界,信息庞杂纷乱,我把读写生活,看成是严肃的生活方式选择。

ChangeLog

2022-09-15 搬来博客
2020-03-14 初稿

附录:
豆瓣书评list https://www.douban.com/people/4086134/reviews